董鵬程功不可沒 呼籲政府保留並活化鹿鳴堂(原僑光堂),搶救成功列台北市歷史建築
以展現台灣對文化資產古蹟的重視,及全球華僑以行動熱愛中華民國的具體表現。
搶救台大鹿鳴堂陣線 提報人董鵬程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
提報背景說明:
一、民國39 年政府退到台灣,為反制共產黨統戰,爭取僑生來台升學是當年重要國策,教育部、僑務委員會、台灣大學同意在台大基隆路上預定校地興建僑生宿舍。
二、當年接著美國副總統尼克森赴東南亞訪問後來台灣見蔣中正總統,一項重要建議:「...中共號召東南亞華僑青年到大陸就學,中華民國政府,應重視如經濟有困難美國願以美援相助,美援款幫助了我們大學軟硬體建設,因此僑生政策的成功成就了台灣高等教育的提升」。
三、自民國40 年初政府推動「僑生政策」招收東南亞僑生來台升學,在基隆路上台大空地建築「僑生宿舍」,民國53 年以美援餘款增建畢業僑生活動中心,蔣中正總統命名為「僑光堂」。從民國57 年至民國86 年僑光堂「是台灣與全球華僑連結親情的中心,是僑生與華僑回國後的一個家」,具有深厚的情誼、中華民國的歷史意涵。僑生與僑胞歸國後的一個家,無論是平時的僑生社團活動、大型僑社聯誼結盟與專業僑務會議、十月慶典的僑胞歸國報到接待等等,展現出僑胞歸國後的一個認同的家的概念。
四、全球華僑在我們國家遭遇最困難時以行動支持,從民國57 年回台參加雙十慶典華僑約2000 人,逐年增長到民國70 年時增加至4 萬多人,華僑回國投資對台灣帶進了外匯,提供了建設,現在政府推動南向政策,由印尼留台校友協助推動等等,這對台灣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價值。見證時代背景下,台灣為爭取海外僑胞的認同,克服中國打壓與國際政治現實困境的努力與成就。
五、政府遷台初期推行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」,僑光堂建築是由建築界先驅馬愓乾先生設計,其特點:承襲現代主義建築的預鑄構築思維新潮流,外牆凸出方錐體創新構造,將中國建築語彙轉化為現代語彙的創新發明。
六、建築物外觀突起的錐狀預鑄構件結合兩項功能,對外呈現出如毛石砌般的建築基礎宏構、而對禮堂內部三方的牆面則呈現出不規則的凹槽效果,可提供室內聲響有效的反射音削弱破壞效果,降低禮堂空間內常見的回音與二次反射等問題,或是建築師大膽的室內聲學設計嘗試。
七、建築物上的浮雕堆花裝飾工藝,於10 月18 日會同文化部列冊之國家重要文化資產堆花技術唯一保存人,郭亙富先生會勘,確認為郭匠師在出師時參與之工程。建築物內外浮雕與鉤欄裝飾的設計圖與模具製作,是其父郭德蘭先生晚期僅存的北式建築堆花作品。「僑光堂」與「中山樓」、「故宮博物院」、「忠烈祠」等,是第一批戰後根據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所著《清式營造則例與算例》嚴謹設計的北式建築裝飾。同時期包括「紐約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館」的浮雕斗拱模型、「舊金山中華會館」與「唐人街牌樓」前,僑委會贈送的石獅子、「新加坡裕廊公園」和紐約世界博覽會的中華民國館等等,是有著與僑光堂在同個文化脈絡相互輝印關聯,與當時的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」,及爭取海外華人認同中華民國之歷史有卡榫般的連接記憶。
八、 這裏舉辦過許多指標性活動,如「第一屆全國書展」,是台灣書展活動的濫觴。如「華僑華裔攝影展」、首次的「大專聯吟」、宣慰僑胞與國民外交的「中華民國綜合藝術團」與「李棠華綜藝團」的集訓地、及「崑曲傳習」研訓等,再再豐富國家的文化內涵。
九、 民國68 年到84 年間,海內外學人參與的「國家建設研究會」;或是首次的「全國鄉鎮市長座談會」、「全國行政會議」、「國代第一次修憲座談」等,提供中央政府與基層民情的溝通。自嚴家淦副總統以降,歷任國家正、副元首與閣揆,都於此地留下身影。
十、 台灣大學原定7 月11 日拆除鹿鳴堂(原僑光堂),經搶救台大鹿鳴堂陣線邀請曾任職僑光堂主任董鵬程先生,向北市文化局提出前身為「僑光堂」時期新事證,文資委員會於7 月13 日討論認為上次審議中未討論供僑生與僑胞活動的公共性,及重要集會空間意涵決議:新事證有效,暫緩拆除,重啟審議。